江苏都市网

耕耘乡村书屋,读写时代文明

更新时间:2023-08-18点击:1851

一亭、一院、一屋,根雕、磨盘、书架,在东海县石湖乡廖塘村这个只有528户2300多人的偏远村庄,“如飞书屋”走进了寻常百姓家。

如飞书屋作为石湖乡首家搬进“农家院”的文化娱乐场所,现如已成为了村里老人和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。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“影观美丽江苏”实践团有幸同书屋的创办者马如飞进行对话交流,走进书屋人前背后的故事。

一、老幼“文”“乐”同行

“如飞书屋文化传,农家小院乐翻天。”书屋门口贴着的这副对联正展示了这里文化集合的独特之处——集休闲书屋、留守儿童之家、百姓大戏班三大功能为一体。

聆听马如飞的讲解,走进书屋的发展沿革。廖磄村地处偏远,多数适龄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,村里留下了大量老幼,谁来关心、看顾他们始终是不可忽视的问题。2015年,马如飞夫妻改造了自建的三层小楼房,自费购买一部分农村实用型书籍,并通过社会捐赠等办法筹集到数千本书籍后,办起了这个农村书屋。书屋内设有教室、心理咨询室、棋牌室、文化活动室、舞台和图书阅览室等区域,又另辟门前近300平方的院落作为课外活动场所。

此后,他开始搜集旧磨、耙子、簸箕等多样传统农具以及民俗风物,这些老物件儿有他自行购买的,也有旁人赠送的,越攒越多,逐渐在他自家的“残疾人中心”的院落中组起了两件套小型“博物馆”。与此同时,院里还开办根雕作坊、成立了乡村戏曲协会。从山东吕剧《借年》,到古装戏《姊妹易嫁》,浓郁的乡村文化沙龙,令人惊叹不已。院内,透出农耕文化的唱词阵阵;屋里,正是书香味浓时。

马如飞说,如飞书屋是村民的,是百姓的。这间文化大院也是群众的。即使发展壮大了,也绝对奉行“免费开放”的初心,他和妻子愿意当好乡村文化、农民艺术的传播者。

“读”文化耕耘新民生

这间农家书屋,唤醒了村民们民族血液中“耕”与“读”的深刻印记,也同样打造出来了普惠民生的“致富经”。

“原来我们村里到了农闲时节,很多人就开始游手好闲。现在,他们都愿意到书屋来看书,正好利用这段闲暇时间学习一些农业知识,了解施肥、清园、病害这些种植技术,为下一季的生产做好准备。”马如飞介绍道。

这批马如飞自费购买的农村实用型书籍,切实符合了廖塘村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。动物养殖类、农作物种植类、农业技术类、生活常识类……在丰富村民们阅读量的同时,拓宽他们的视野,精进了农耕的技术,绿色发展和生态农业的新兴理念真正从书屋飞进了基层百姓家。

文化惠民离不开政府助力。石湖乡以廖塘村如飞书屋等一批星级农家书屋为样本名片,先后投资15万元,在全乡11个行政村建起了农家书屋,新增农业经济、养殖天地、党史学习教育、儿童绘本等方面的书籍和报刊杂志共15000余册。农家书屋实用化建设,不仅为广大村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,也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农家书屋逐渐成为乡村民生建设的新亮点。

书屋育人建文明

一间间书屋里童声朗朗,一本本好书被高高举起,“一字一句”,真正成为民众的“精神港湾”“文化粮仓”。

实践团为书屋的37位留守在村的小朋友准备了学习用品、零食等礼物。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巩颖颖老师围绕“绿色发展+健康成长”的主题,通过趣味性、互动式的多样方法,开启了本次交流的第一课。

从无人机演飞、航拍视频展播,到有奖竞猜、访谈问答,成员们依托传媒专业能力,一步步用自己的力量拓宽了孩子们看世界的视野。通过特色绿色宣讲活动,大美河山的绿色发展画卷徐徐展开,孩子们对环保知识的认知也得到了加强,一张张笑脸被定格在实践团镜头之下。

这个极具趣味又意义非凡的宣讲课堂,和这些农村孩子在书屋中的点滴成长,充实着他们的精神文化,点亮了他们的目光与未来,“育人传家”的文化使命真正被这群青年团队担当起来。

从2016年发展至今,“耕读传家”项目已经推广至东海全县100个行政村,30万农民从中受益,110多位农民报名成为耕读志愿者。“人捐一本书,书香润晶都”公益募捐活动募集各类图书4.3万余册……如今的东海,处处书飘香。创新农家书屋建设,强化宣传引领作用,农家书屋日益成为全民阅读平台、乡村文化资源聚集场所,以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,逐渐将村风民风引上文明健康、积极向上的轨道。

未来,书屋将持续推进有时代力量、有专业素养、有丰富内涵的新时代文明实践,培养和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,让孩子们从小热爱读书,在读书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;号召村民通过读书提高文化素质,以此增强自身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让书香飘满乡村。

乡村——这片土地上亮丽的底色。“耕读传家,书屋育人”,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道靓丽风景线。

作者:“影观美丽江苏”实践团(吴熠斐)

来源: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